“跑了许多的地方,还没有看到过这么密集的本土企业。”五月初,在到施河镇“三解三促”时,副省长曹卫星感到大为惊讶,明确“要把施河教具城建设成为现代教育装备产业园,省教育厅要把全省教育装备工作会议放在施河开,在施河成立教育装备产品研发中心、检测中心、研究所工作站”。
一个苏北的乡镇,如何引起副省长这样高度的重视?日前,我们走进号称“苏北小温州”的施河,感受其蕴含的无限的产业爆发力。
勇闯市场 抱团拼搏
上世纪80年代初,不甘心贫穷落后的施河人有了商品经济意识,开始从事韭菜籽、雪花膏、虾米的销售,从中积累了一定的资金。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,敢于拼搏、勇于闯市场的施河人,利用销售温州生产的教学具的机会虚心学习,很快掌握了文具生产技能并迅速组织生产。
如今,经过近20年的发展,施河6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已经集聚了170多家教学具企业,整个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2000多人,其中销售人员就有5000人。施河镇的产品已形成了教具、学具、体育器材、教学装备、后勤装备和幼儿玩具等7大类共2000多个品种,遍及全国每个县级以上城市,2011年施河教学具销售额达到58亿元,也使得施河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最大的教学具研制、生产、销售基地,闻名全国的“教具之乡”。
说起抱团发展,淮安市荣佳教学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郭连坤感触颇深。2009年4月初,公司中标承接一笔政府采购2000万元的教学设备业务。由于货款一时还难以回笼,出现了资金周转困难。得知这一情况后,商会会长、江苏共创人造草坪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强众以施河商会的名义,联合了两家公司担保,迅速为他们从淮安区信用联社贷款700万元,又从自己的公司借了200万元,帮助该企业解决燃眉之急。正是企业间有了这样的互帮互助,施河企业的发展才能如此迅速。
引领科技 敢为人先如果不是亲眼所见,很难相信,像央视《朝闻天下》栏目使用的那种触摸电脑,竟然也诞生于施河。目前,施河教学具企业拥有国家专利160多种,进入教育部产品目录的有2000多个。
随着教学具市场的日益高科技化,施河人意识到,企业到了转型升级的时刻了。注重人才强企战略,加大研发力度,向教育高科技、高智能领域拓展,成为全体施河教学具企业的共识。
而产能位居世界第一的、该镇优秀骨干民营企业江苏共创人造草坪有限公司,近年来坚持把科技、人才和品牌作为发展的三大引擎,先后引进了2名海外留学人员、4名硕士研究生,建立了完善的产品研发和质量控制体系,并在南京创办了全国唯一的人造草坪研发机构,将企业强力助推为全球第一的草坪生产企业。
施河镇政府也积极引导企业与南京大学、南京工业大学、东南大学、河海大学等著名高校的“产学研”单位建立互利双赢的合作关系,研发出一批高端技术含量的产品,进一步增强了教学具产品的市场竞争力。目前,施河教学具已联合开发出通用技术管理软件、蛋白胶环保画板等6个高新产品,并有12个系列的203个品种获批国家专利,3个产品获得省品牌产品称号。
打造基地 集聚产业
2011年8月,省委、省政府《关于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》中明确指出,要做大做强包括淮安区施河教学具在内的一批特色产业,打造县(区)百亿元特色产业群;同年,市委书记刘永忠在出席市六届人大四次会议时要求,要努力将施河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科技型、开放型的国家级教学具生产和研发基地。区委、区政府对加快发展施河教学具产业提出了明确要求:到“十二五”末,施河教学具要达到百亿产业规模的目标。区委区政府对施河教学具规模发展进行了专题会办。区委书记吉子俊多次深入施河调研指导教具产业发展。
为了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、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决策,打造教学具百亿元特色产业群,施河商会于2012年4月通过注册2000万元资金成立了“江苏省华东旭日教学用品城有限公司”,同时,白马湖旅游公司、共创公司、华辰公司等企业和王强众、管益武、施信福等8个股东出资3亿元,建筑了规划总面积达20万平方米的“中国施河教具城”。
公司成立后,先后向辽宁、山东、河南、内蒙古等省市的教育装备部门,以国家级专业大市场华东旭日教学用品城的名义举办供货洽谈会,落实了近2亿元的招标业务。预计十二五末,将有100家教学具生产销售企业入驻这一国内唯一的一家集研发、生产、销售于一体的教学具集散中心,实现利税5000万元。
从当年的贫困到如今的富裕,施河人走上了一条真正的富强之路。现在施河的教学具己完成了资本积累、产业升级产业改造,完成了企业由劳动密集向科技密集的成功转型,可以预见,一个拥有着巨大爆发力的教学具产业群,正在迅速壮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