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以前的施河路不好走,灯不亮堂,如今也跟城里一样啦!”说到现在的生活,家住施河集镇的施大爷脸上笑开了一朵花,他告诉记者,施河集镇建设红红火火,3个儿子再也不用出门打工,都留在镇上做生意或者在附近的厂子里打工,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吃饭。
在镇上搞餐饮的杨老板也深有同感:以前单纯搞种植,一年下来,收入仅够维持全家生计的,施河教学装备产业发展起来以后,眼瞅着镇里人流量越来越大,便开了个小餐馆,生意红火的很。
生活有出路,就业有门路,是施河镇产镇融合给老百姓带来的“红利”。
该镇党委书记崔步银认为,工业化与城镇化就如大雁的翅膀,只有坚持产镇融合,方能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。
发展产业经济是集聚集镇人气的关键。施河镇在传统教学具产业园区的基础上,启动了中国现代教育装备产业园建设。该园区占地3000亩,建有标准化厂房68万平方米,形成了9大类2000多个品种的产业体系,从业人员1.2万,近5000名营销大军遍布全国各地。产业园现有企业186家,其中生产型企业90家,去年实现工业产值70亿元,税收1.5亿元。仅去年以来,该镇本土企业家投资了奇乐娃、喜洋洋、新起点三个亿元项目,均为大型幼儿玩具项目,使该镇产业的结构进一步优化,产业规模不断提升。
招大引强,外地企业落户促进产业集群发展。去年,施河镇成功引进苏州蠡口家俱协会王金坤等一批客商投资3.6亿元建设中国施河教具城。目前一期A区已对外营业,B区正在装潢招商中,已有近30家外地企业来教具城展示销售。通过市场建设,该镇吸引了南京万德、浙江巧巧、广大宝龙等一大批外地企业纷纷来施河投资实体。在这些大项目的带动下,该镇成功创建成为“省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示范区”、“省教学具特色产业园”“省特色产业基地”和“省高标准厂房建设与使用先进地区”。
如果说做强产业经济是施河发展的主引擎,那么做大城镇经济则是施河发展的加速器。
近年来,施河镇坚持“开门靠税收、发展靠经营、产出靠环境”的发展思路,按照“镇村一体化、开发规模化、居住小区化、农民市民化”理念经营集镇,注重公共服务设施建设,促进人口集聚。
实施防违治违工程,该镇坚持用规划引领集镇建设,禁止一切民用房的批建,成立强有力的领导班子,建立严厉的考核机制,一着不让的实行保证金制度,用铁的纪律来遏制违法建设。为满足群众住房需求,去年,施河招引浙江客商投资3亿元实施建筑总面积8万平米的东方明珠商住小区项目,这是施河第一个经过招拍挂建设的规模小区,年底即可交付。
实施拆迁安置工程。施河共启动了4个片区的拆迁工作,拆迁近400户。为保障拆迁的顺利进行,该镇启动了6万平方米城市花园安置小区建设,目前一期4幢已经建成,11月份可以交付。
实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程。施河镇高标准新建、改造镇区12条道路,建成垃圾中转站、污水处理厂,完善太平路、永安路、淮河路、世纪大道污水管网建设,购置洒水车、城管巡逻车、执法摩托车、高空作业升降机、自动扫地车等车辆,大大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。同时,占地108亩的中心小学项目,目前主体已经竣工,即将进入配套设施建设和内部装潢阶段,明年春季可正式投入使用。文体中心、卫生院、警署、工商分局、检察室、消防站、客运站、世代服务中心等项目均在规划设计中,不久将陆续开工建设。近期,该镇洽谈了2.2亿元的生态公园项目,该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提升该镇城镇化建设的水平和档次,增强发展的后劲和吸引力。
实施形象提升和环境整治工程。该镇投入800万元重点实施城市亮化、绿化、美化工程,安装主要道路路灯、架设岔溪河景观灯、增设红绿灯、购置景观石、新建LED龙门架、新增悬背式交通指示牌。投资1100万元启动岔南等村土地整理项目。投入900万元进行村庄环境整治,成功创建省级生态镇,并通过国家级生态镇初检。
以集镇为基础,承载产业空间,发展产业经济,以产业为保障,驱动集镇功能配套,成为施河一个有益的探索。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,越来越多的施河群众实现了就地安居乐业,就地城镇化。